[人道是]大溪鎮光復前的歷史

1999/07/20  19:00~21:00 藍植銓主講

一、廖希珍著:〈大嵙崁沿革誌〉。大溪鎮,明治四二年。載於江宏一主持:《大溪鎮老城區歷

          史資源調查計劃》。大溪鎮,桃園縣大溪鎮歷史街坊再造協會,民88。頁249~251

二、艾耆著:《大溪鎮誌》。大溪鎮,大溪鎮公所,????

三、江宏一主持:《大溪鎮老城區歷史資源調查計劃》(附錄部份)。大溪鎮,桃園縣大溪鎮歷史街

        坊再造協會,民88

四、黃富三著:〈板橋林本源家與清代北台山區的發展〉。載於臺灣史研究,2:1846月。

五、黃師樵著:〈臺灣名勝大溪墾拓的史話〉。載於《臺灣文獻》244,頁39~60

六、不著撰者:《大溪鎮誌:第一部--歷史》。大溪鎮,出版者、年不詳。

明永曆十六年[壬寅]1662

----大溪屬天興縣6.1

明永曆十八年[甲辰]1664

----大溪屬天興州6.1

康熙二三年明永曆三八年[甲子]1684

----臺灣設一府三縣,大溪屬諸羅縣。5.426.1

康熙六十年[辛丑]1721

----諸羅縣劃分為諸羅縣、彰化縣、淡水廳,大溪屬淡水廳。6.2

雍正元年[癸卯]1723{-189}

----諸羅縣管轄的北部劃分,設彰化縣,置淡水同知。5.42

----雍正年間詔人呂祥墜許厝上岸,自桃園南下入墾於大溪。6.11

雍正九年[辛亥]1731{-181}

----大甲溪以北歸淡水同知管轄,在竹塹設置淡水廳。5.42

乾隆年間

----初葉,鎮平人徐拔雲來大溪墾荒。6.11

----中葉,南靖縣人簡斯包、簡忠有、簡東信、簡年昌、簡義昌、簡義直及陸豐人廖鵬翌、鎮平人

湯兆鳳等人來大溪開墾。6.11

乾隆元年[丙辰]1736{-176}

----有閩人至員樹林開墾。6.12

乾隆六年[辛酉]1741{-171}

----知母六(蕭那英)和薛啟龍共鑿霄裡大圳,可灌溉番仔寮、三塊厝及南莊等六莊田甲。6.9

乾隆九年[甲子]1744{-168}

----粵人宋來高入墾南興。6.12

乾隆十七年[壬申]1752{-160}

----蕭朝宣開墾瑞興里缺仔至粟仔園一帶。6.12

乾隆十八年[癸酉]1753{-159}

----缺仔庄與粟仔園這些地方,是由漳州人袁朝宣,早於謝秀川與賴基郎二、三年拓墾了這兩地。2.5

----墾戶蕭朝宣倡首集金錢人力開拓沿粟仔園至缺仔、中庄、橋仔頭方向的道路。5.55

乾隆二十年[乙亥]1755{-157}

----乾隆二十餘年之頃,有粵人謝秀川與賴基郎二人為霄、崙二社熟蕃土目之管事,出而招佃開墾,一時自石墩庄以至內柵(今月眉、一心、一德及康安里)等處,有漳、粵二種之人邱姓、廖姓,以及古張戴倪等姓分段著手漸次開拓,至今石墩庄與田心庄二處尚有福德廟,是其佃人當日興工所立之遺蹟也。1.2496.13

----閩人賴基郎、謝秀川等開拓這裡時,叫它為「大姑陷」。經考據:「大姑陷」是由山地泰耶爾族語音譯而來。2.4

----廣東籍人士謝秀川、賴基郎…..2.5

----二十年前後,有江番居住下街經營墾務,漳州人陳合海居住於上街,後來漳籍林、簡、江、黃姓人陸續遷來居住。6.13

----上下石墩、月眉、田心仔成立村落。6.37

乾隆二三年[戊寅]1758{-154}

----缺仔庄以至粟仔園庄,則係漳人蕭朝宣,于乾隆二三年之頃,先為著手也。1.249

乾隆二四年[己卯]1759{-153}

----陳金定、廖張江兩人出面勸誘眾庄民把粟仔園至中庄之路延長至三峽、鶯歌。5.55

乾隆三四年[己丑]1769{-143}

----林景和(林祿)向霄裡社通事鳳生給出員樹林庄一埔地土名黍仔園。4.10

乾隆四十年[乙未]1775{-137}

----仁和宮興建。2.47

乾隆五三年[戊申]1788{-124}

----閩人謝秀川、賴基郎兩人合夥,透過蕃割從中斡旋與酋長妥協言定和約,最初僅開墾田心仔、月眉一帶荒地。5.39彰州人5.42

----墾首林本源、李金興、黃新興、黃明漢、衛阿貴等,捐出龍銀一千五百圓,造就從大溪由龍潭至關西的道路,三至五尺寬。5.546.12

嘉慶六年[辛酉]1801{-111}

----鍾房緒發起募捐,在蓮座山巔建一寺廟,供奉觀音大士,配祀三官大帝,定名為觀音寺。後來廣東籍信士胡忠旺來此開墾,把部分田園贈給觀音寺作廟產。2.13

----建蓮座山觀音寺。2.56

嘉慶七年[壬戌]1802{-110}

----嘉慶七、八年,林本源家族投資招墾丁來開拓員樹林、南興、粟仔園地區。6.12

----嘉慶七、八年,林本源家族開拓中庄。6.15

嘉慶十四年[己巳]1809{-103}

----建三層福安宮,土地為林本源熊徹之所有。2.54

----林衡道任為林平侯此年遷大溪。4.7

嘉慶十五年[庚午]1810{-102}

----粵人朱觀鳳著手開墾三層庄,是時大嵙崁尚未有市街。1.249

----廣東人朱觀鳳開墾三層,這時大溪還沒有街道,僅上街陳漳合、下街李金興等兩三家店鋪點綴其間。2.5

----朱朝揚請准開拓三層、柏節坑等處。4.116.14

嘉慶十七年[壬申]1812{-100}

----林景和之子林君顯因乏銀由林向邦(本源)與林紹賢合資承典黍仔園土地。4.10

----淡水廳劃分出葛瑪蘭廳,大溪仍屬淡水廳,埔頂及員樹林屬桃澗堡,大姑崁屬海堡,大姑崁南雅內山生番三十二社屬淡水廳,令有四社位於大姑崁三層埔界外。6.2

嘉慶十八年[癸酉]1813{-99}

----漳人十八份公于崁之西北隅,建築陳聖王廟,即今福仁宮是也。1.2492.56.13

----當地富農李炳生、呂蕃調等募捐興建福仁宮。2.48

----粵人鍾房緒頗知山水之勝,于醮寮埔之西南小阜,鳩金建築觀音寺,即今蓮座山是也。1.2492.6

嘉慶十九年[甲戌]1814{-98}

----林向邦(本源)、林紹賢合買黍仔園土地。4.10

嘉慶二十年[乙亥]1815{-97}

----三層二層仔庄,粵人戴有章進文學。又數年之頃,月眉庄仝邱攀桂進文學,之二人者,即刊崁始有之文人也。1.2492.66.13(後者寫左秋桂)

---仁和宮重修。2.47

----高橋彝男任為林平侯辭官後此年遷大溪。4.7

嘉慶二三年[戊寅]1818{-94}

----王國璠認為林平侯此年遷大溪。4.7

道光四年[甲申]1824{-88}

----林平侯開始營建大嵙崁城堡,但確否待考。4.13

道光八年[戊子]1828{-84}

----陳集成墾號向淡水廳請准開墾三層埔、柏節坑等處埔地。4.115.395.436.14

----道光八、九年居住於上田心子的粵人前來開墾醮寮埔一帶。6.13

道光九年[己丑]1829{-83}

----道光八、九年之頃,上田心庄之西南,粵人圍有石牆,即當時粵人建醮築壇之處,因以為名也。1.2492.66.13

----九月,陳集成股夥同立一合約以拓墾三層地區。朱聰英將墾權讓與陳集成。4.11

道光十年[庚寅]1830{-82}

----朱鳳觀之子聰英,將三層庄之墾賣于十大股,即今三層庄陳集成是也。1.2492.6

道光十二年[壬辰]1832{-80}

----內柵庄頂崁漳人(南靖縣人)建築玄壇廟,即今仁安宮是也。1.2492.66.13

----重建永昌宮。2.51

道光十三年[癸巳]1833{-79}

----廣東籍胡忠旺來此開墾,把部分墾地田園贈給觀音寺作廟產。2.56

道光十五年[乙未]1835{-77}

----鍾長三、鍾天富等人募緡錢千金整修觀音寺,香火大盛。2.13

----鹿港同知親林勘查,丈出陳集成墾成埔田68甲多。4.12

道光十七年[丁酉]1837{-75}

----鹿港同知親林勘查,丈出陳集成墾成埔田80甲。4.12

道光二十年[庚子]1840{-72}

----永福里開始開發。6.15

道光二三年[癸卯]1843{-69}

----林本源于崁街上下中間建築通議第,即今守備對駐兵之處也。1.249

道光二四年[甲辰]1844{-68}

----林本源在大溪市區中央建通議第。2.66.13

----林平侯去世。4.13

道光二五年[乙巳]1845{-67}

----林本源於草店尾崁邊,出金建築大眾廟。1.2492.66.13

----粵人何朝祥開墾新舊溪州庄。1.2492.66.16

----十二月,陳集成股夥協議立約劃分管業。4.12

----形成上下兩街。6.13

道光二六年[丙午]1846{-66}

----泉人陳姓開墾烏塗窟庄。1.2492.66.15

----始見有上下兩街。1.2492.6

道光三十年[庚戌]1850{-62}

----新竹縣參戎李華遠巡視崁地,至蓮座山,有題佳句「萬年福地、一品名山」。1.249

----黃源鑑生於民前六十二年,乙未日軍侵台,與江國輝組義軍抵抗失敗,江國輝被俘,源鑑喬裝漁夫逃走,民前七年鬱抑而卒,年五十五。2.35

咸豐年間

----漳籍人士江、黃、王三姓合力拓墾瑞源里,咸豐年間已逐漸形成漳州人聚落。6.146.33

----番仔寮分東西二半,東半即五塊厝,早期在此開墾之漳州人有五戶故名,西半早年多以池塘灌溉,以隆樹埤(榕樹)最大。6.32

咸豐三年[癸丑]1853{-59}

----漳泉分類械鬥,崁地頗為驚惶。1.249

----伊能嘉矩認為林平侯遷大嵙崁之時。4.7

----十一月,林本源與陳集成墾戶立墾批,取得三層埔頭寮庄之山林埔地共六段的開墾權。4.13此為目前所見「林本源」家號最早的文字記錄。4.14

----林本源逮捕欠租佃人,關入私設牢獄中,引起泉籍佃人之忿怒與反抗,林家號招附近之漳人來對抗,而泉人則求助於新合和墾戶,至咸豐六年械鬥方結束。4.154.34

咸豐六年[丙辰]1856{-56}

---仁和宮重修。2.47

咸豐七年[丁巳]1857{-55}

----何朝祥將新舊溪洲庄之墾賣于林本源。1.249

----十二月,林本源向何玉珍與玉鴻、何清連與得◎,及姪何允迪,買入新溪洲庄水田、埔園、山林。4.146.16

----陳大川、陳明月兩人,發動屯勇墾丁,義務開拓大溪經永福至三峽的小道路十八台里,屢開屢廢。5.556.15

----修通烏塗窟至三角湧的道路,完成月眉圳。6.13

----林本源向陳集成墾戶立批,取得三層埔頭寮庄之山林埔地共六段開墾權。6.14

咸豐八年[戊午]1858{-54}

----三月二五日,呂建邦出生。3.313

----十一月,林本源向陳集成墾戶請墾三層埔八節坑下山大茅埔等處山林埔地共十段。4.35

----瑞源宮(在番仔寮)主祀開張聖王,初建於此年,光復後以里名為宮名。6.34

咸豐十一年[辛酉]1861{-51}

----月眉庄漳人李騰芳由捐軍書進文學。1.249

----員樹林德安宮興建。2.48

同治元年[壬戌]1862{-50}

----同治初年,淡水廳誌把「大姑陷」卻寫為「大姑崁」。2.4

同治二年[癸亥]1863{-49}

----福仁宮立〈公議嚴禁碑〉。3.234

----十二月五日,淡水酊杰發出曉諭,催繳歷年欠屯租林本源、林成祖、陳合記、陳美記等大戶均在其中。4.36

----有不少淡水人前來開墾大嵙崁區。6.13

同治三年[甲子]1864{-48}

----李騰芳中福建省舉人。1.249

----重建永昌宮。2.51

同治四年[乙丑]1865{-47}

----士林廩生潘永清集股開墾湳仔溝等處。1.2492.6

----林本源向陳集成墾戶請墾三層埔柏節坑鳥嘴尖蜈蚣崙等處山林埔地。4.35

----士林潘永清集資募丁,分十大股開墾湳仔溝一帶,闢地到枕頭山下的湳仔溝及阿姆坪一帶。6.14

同治五年[丙寅]1866{-46}

----當地舉人李騰芳奏請改「大姑崁」為「大科崁」,並置大嵙崁撫墾局。2.4

同治六年[丁卯]1867{-45}

----葉姓人士捐銀三百元興建青雲寺,土地於同治七年由林坤亮捐。2.496.14

----潘永清招募屯勇墾民一批進入大溪山岳一帶大事屯墾,製樟腦售國外。5.395.43

----淡水同知嚴金清在大溪街設立義塾,以官俸敦聘舉人李騰芳主持,後隨嚴同知解組歸田而關閉。5.50

----員樹林三元宮興建。6.12

同治七年[戊辰]1868{-44}

----田心庄黃新興招佃開墾水流東,並整腦灶至二三千份。1.2502.6

----下街西北附近,加築茅屋數百間,即今后尾街與草店尾街是也。1.2502.6

----新南街畔之店屋,亦加築成列。1.2502.6

----泉人黃安邦承辦烏塗窟墾務,大興茶葉。1.2502.6306個佃戶5.396.16

----黃于清,清乾隆年間渡台,初在淡水營商,後遷艋舺,民前四十四年再遷大溪烏塗窟招佃墾植。2.35

----福仁宮整修。2.48

----葉姓人士捐銀三百元興建青雲寺,土地於同治七年由林坤亮捐。2.496.16

同治八年[己巳]1869{-43}

----田心庄黃宗翰進文學。1.250

----建香雲庵。2.47

----閩人呂阿姆與山地頭目巴科哈煙協議開墾阿姆坪一帶,但在三年後為山胞所奪。6.146.39

同治九年[庚午]1870{-42}

----建員樹林三元宮。2.55

----《淡水廳志》成書稱大溪為大姑嵌。4.18

----下街西北附近增建茅屋數百間,也就是現在福仁里的後尾巷與草店尾,新南街畔的店鋪也在此時建築排列起來,不久,黃、李姓移民聚集,此地逐漸行成商店街。6.13

---田心庄的業戶黃新興召佃墾水流東,並廣建腦灶。6.15

同治十年[辛未]1871{-41}

----黃令成、黃希文、黃松年同進武學。1.250

----三月,林本源向姚登賀買入三層埔八節坑水田山場。4.31

----仲秋,金永興(及廖乾旺等)致力開發水流東、金山面地方,與永福莊連接。5.395.436.15

同治十一年[壬申]1872{-40}

----十月十五日員樹林三元宮竣工。2.55

----七月十八日江健臣誕生。3.314

----十月,永福莊大眾祠告竣。5.43

----員樹林齋明寺興建。6.12

同治十三年[甲戌]1874{-38}

----月眉庄李應宗進武學。1.250

----十二月,沈保楨奏請開[封山禁墾]禁,並請開山撫番。6.25

----同治十三年夏至光緒八年,清廷致力於南部及山後之開山撫番。6.25

光緒元年[乙亥]1875{-37}

----黃希文中福建省武舉。1.250

----上街西畔之店屋,加築成列。1.250

----1875年以前,番界地雖容許紳民設隘拓墾,但缺乏官府行政與軍士力量的保護,墾民無法防止原住民之侵擾,生命、財產無保障,影響拓墾成績。4.12

光緒二年[丙子]1876{-36}

----黃令成中福建省武舉。1.250

光緒三年[丁丑]1877{-35}

----田心庄黃令春與黃希隆兄弟仝進武學。1.250

----下街江國輝進武學。1.250

----建香雲庵。2.47

----葫蘆坑栽植茶株引起不安。3.235

光緒四年[戊寅]1878{-34}

----田心庄李永源承辦湳仔溝墾務。1.2502.66.15

----設臺灣、臺北二府,府衙置在艋舺、大稻埕之間,統轄淡水、新竹、宜蘭三縣,大溪屬淡水縣。5.42

光緒五年[己卯]1879{-33}

----《台灣地圖輿說》稱大溪為大姑崁。4.18

----三月,林本源將三層庄草嶺山場租與林大瑞,栽種茶樹。4.38

----三月,林本源將三層庄草嶺山場租與林德吉,栽種相思樹、松柏樹。4.38

光緒六年[庚辰]1880{-32}

----在內山的生番出來四處殺掠,墾民一時四散,放棄墾業。(缺主詞)6.22

光緒七年[辛巳]1881{-31}

----生蕃屢出(湳仔溝)肆擾,各佃人盡為退出。水流東支持不住,各佃人亦盡退出。1.2502.76.15

----簡阿牛生。3.314

光緒八年[壬午]1882{-30}

----林維源在大嵙崁附近進行拓墾並熬製樟腦,設隘勇。4.354.40

光緒九年[癸未]1883{-29}

----中法戰起,開山撫番事宜暫緩。6.25

光緒十年[甲申]1884{-28}

----福仁宮建清醮。3.236

----全台分二府八縣四廳,淡水廳分淡水縣、新竹縣、宜蘭縣及基隆廳,大溪屬淡水縣桃澗堡及海山堡。6.2

----中法戰爭結束,劉銘傳帶領中法戰爭之清兵約二萬人,移入大嵙崁,開拓山地。6.18

光緒十一年[乙酉]1885{-27}

---上街廖希珍進文學。

----劉銘傳推動撫墾事業,台灣兩大豪紳板橋林家與霧蜂林家成為執行的要角。4.17

----大嵙崁一帶生番常出來殺人掠墾,清廷屢次招撫,皆不聽從。6.22

----四月,中法議和成,十月十七日清廷召以劉銘傳為巡撫,才開始北部開山撫番事宜。6.25

光緒十二年[丙戌]1886{-26}

----冬臺灣巡撫劉銘傳親統大軍十餘營,勦撫內山一帶生蕃,是時生蕃畏服,上至馬武督五指山,下至雙溪屈尺等處,陸續歸化者數百社……崁市因大起色。1.2502.76.15

----崁街開設撫墾總局,以便生蕃到地歸化。1.250直隸巡撫,總理全台撫墾事務。總局之下隸八個撫墾局,大嵙崁為其中之一,領雙溪、三角湧、咸蔡甕、五指山、南庄等五個撫墾分局,專司蕃政。同時奏請林本源為大嵙崁撫墾局幫辦。各處商旅爭相到此開設商行,市街因此日漸繁榮。2.75.405.436.146.186.25(設十六個撫墾局)

----冬,福仁宮建醮。3.236

----二月十八日,劉銘傳奏請清廷飭令林維源返台協辦撫墾事宜。4.17自廈門返台且比林家別莊為衙門。4.37

----劉銘傳改名為大嵙崁。4.18

----五月十六日,林維源抵台北。十七日領取木質關防「幫辦台北撫番開墾事務關防」。十九日起用關防。其官銜為「欽差幫辦台北開墾撫番事務三品卿銜內閣侍讀學士林」。4.18

----劉銘傳開始在北路、中路及宜蘭、恆春一帶山區實施隘勇營制,北路轄於大嵙崁撫墾總局(林維源)4.19

----九月,劉銘傳廢隘,改由官方之隘勇營負責番界治安,並諭令將原有之隘租,改向官府繳納,北路隘租解往大嵙崁撫墾總局。4.19

----北路泰雅族生番阿打歪等社屢次出草,自八月半後,兩次劫殺防勇二十一名,八月十八日劉銘傳至大嵙崁商議進勦事宜,後採以番制番之策。八月三十日社長投降。4.20

----劉銘傳之奏摺,林維源又集股開墾大嵙崁,但因無力禦番,成而復棄。4.35

----十一月,實施林維源、林朝棟建議之樟腦、硫磺歸官辦。4.40十六年廢止樟腦官辦。4.41

----林、李、江三姓人士開闢阿姆坪地區,黃姓開闢水流東地區,闢地已達四十餘甲。6.15

----大溪漸次成為重要商埠,許多商人紛紛到大溪設立分行,如英商魯麟洋行、公泰洋行;西班牙人的瑞記洋行,另外還有太和、英芳、鴻隆等都是當時的大商號,而滑僑經營的茶行大大小小計有三、四百單位,專營樟腦、茶等。當時商行都集中在碼頭附近,即和平路兩側。6.19

----正月,劉銘傳籌備撫番政策。6.22

----正月十三日,劉銘傳派提督劉朝祐率四營軍隊及駐滬尾參將張廣居之一營軍隊,各出八成隊伍,前往大嵙崁進行撫番工作。6.22

----正月十五日,劉朝祐進紮頭寮,大嵙崁東北十三社頭目馬來猶力等乞降,令薙法,並發衣褲,示受撫。後進兵南雅,與生番正面迎擊,令尤福來、張廣居左右夾擊,竹頭角社附近五大番社乞降。6.22

----二月三日,劉銘傳率唐仁元、尤福聚、趙宗連等三營軍隊向東前進,另派兩營軍隊由西進入,命陸陳謙、地方武舉黃希文各率勇士二十人開路,當夜,貓裡翁社頭目流明姑篤來劫營被擊退,五日竹頭角社來降,六日貓裡翁各社來降,流明姑篤邀集馬武督諸社,至鹹菜甕乞降。6.22

----八月,白阿歪社(復興鄉內)生番連續殺人,十月十八日,劉銘傳、林維源唐仁元、劉朝祐、吳宏洛、朱煥明、萬國本等進繳,頭目馬來詩昧於三十日出降,所有淡宜交界諸番二十餘社逼律規化。6.23

光緒十三年[丁亥]1887{-25}

----臺灣巡撫劉銘傳將大科崁改名為大嵙崁。1.249

----劉巡撫奏請林維源幫辦撫墾事務。1.250

----改撫墾局為南雅廳。2.4

----建月眉山觀音寺。2.53

----募建修德寺。2.55

----五月十四日,林維源因撫墾有功,獲補授太常寺少卿。4.23

----二月十日,林維源建議山區茶園廢除田賦、隘租,改徵茶稅,每萬株銀二元,以充撫番經費。三月十六日接受黃聯奎之建議改徵茶釐,每擔茶繳40錢。4.39

----三府一直隸州十一縣三廳,番仔寮莊、員樹林莊、埔頂莊、南興莊屬台北府淡水縣桃澗堡;中莊、頂山腳莊、缺仔莊、粟仔園莊、石墩莊、山豬湖莊、永福莊、月眉莊、大姑崁莊、田心仔莊、三層莊、內柵莊、順時埔莊、新溪洲莊、舊溪洲莊屬台北府淡水縣海山堡。6.2

光緒十四年[戊子]1888{-24}

----崁街設有蕃童塾,以便化蕃送子姪入學。1.250

----呂建邦被推舉為總理。3.313

----七月八日,林維源獲賞加二品頂戴。4.23

----十一月十五日,劉銘傳自台北奏請將林維源升為「幫辦全台撫墾事務」。十二月二十一日下旨將林維源升為「幫辦全台撫墾事務」,另稱「幫辦全台開墾撫番事務」。關防也改為「幫辦全台開墾撫番事務太常寺卿之關防」。。4.23

----巡撫衙門設在臺北,分臺北、臺灣、臺南、臺東四府,大溪屬臺北府。5.42

----夏四月,黃謙光撰〈開墾永福莊記〉。5.426.37福者德之基,永者繼之善,故名永福莊。5.42

光緒十五年[己丑]1889{-23}

----內山各社生蕃尚未盡歸化,特命澎湖總兵吳宏祿,親懂大軍二十餘營,到內山勦撫,是時各社一律告平,而文職武員,由出力保舉昇官者,實不乏人。1.250

----二月三日,關防「幫辦全台開墾撫番事務太常寺卿之關防」正式啟用。4.23

----九月,加九岸番叛,十二月十三日清軍抵奎輝擊退番民,十七日下校椅欄社降,二二日吳宏洛攻下卓家山、樹木繞兩社,各番歸服。6.23~24

光緒十六年[庚寅]1890{-22}

----十六年廢止樟腦官辦。4.41

----三月七日,在臺北城東門內天后二廊酒樓上,設番童學堂,先以北部大溪方面山地為中心,招募番童。5.506.26

----設立北路磺腦局。6.186.19

光緒十七年[辛卯]1891{-21}

----各化蕃突然反抗,又命道臺林朝棟,親統大軍二十餘營,到內山討伐,于是各蕃復漸次歸化。1.2504.25

----崁街設蕃市局,以為各蕃交換。1.250專為山胞與漢人作生意的交往,而改過去胞土目操縱壟斷物產交易的積弊。2.76.14

----崁民于上街之西南,加築店屋七八十間,名曰新南街。1.250也就是現在的中山路2.76.14

----二月二十一日林維源獲補授為太僕寺卿,三月八日接受此職。4.29

----番學堂第一批畢業生。5.50

----臺灣巡撫邵友濂接任,關閉番學堂。5.506.26

----春夏之交,社番出擾,於吶哮(復興仁澤村)及古擺鶴圍攻碉堡,後潰乞撫,惟淺山、水流東各社不服,十二月邵友濂調道員林朝棟入山會撫,各社始平。

----撫墾總局之編制。總辦一人:林維源。下設會辦、委員、司事等諸職。6.25

----劉銘傳組織隘勇新制,北路隘勇有五營。6.25

光緒十八年[壬辰]1892{-20}

----舊政府于新南街之西北,建築昭忠祠,即今曹洞宗布教所是也。1.250

----新南街呂鷹揚進文學。1.250

----下街廖運藩進武學。1.250

----四月五日葉姓人士募建印心寺,土地由黃安邦捐贈。2.49

----三月,內山各番社已平靜。4.25

----林朝棟率同各營將士請於大嵙崁擇地建「昭忠祠」,將陣亡將士列祀。4.25

----光緒十八年至二三年是大溪最昌隆的五年。5.586.19

----一年中以夏茶採收最熱鬧6.20

光緒十九年[癸巳]1893{-19}

----大嵙崁開設南雅廳,遂將撫墾總局裁撤。1.2502.76.14

----福仁宮後進加築天后宮。1.2503.236

----「昭忠祠」建成,列入春秋官祀。4.25

----林維源辭幫辦職務。4.27

光緒二十年[甲午]1894{-18}

----南雅廳派員于新南街開設保甲總局。1.250

----南雅廳長宋維釗召集當地紳耆,商議建築廳舍於田心庄。1.250

----呂鷹揚補廩膳生。1.250

----福仁宮整修。2.48

----六月二十日,巡撫邵友濂奏請設南雅廳,只管就地即時處理的工作,尤其是治安,重大案件仍由新竹、淡水縣掌管。4.295.406.2

----南雅廳遺蹟在今興和里。前撫墾局長陸自睦、礦腦局長史大佬、統領營長余清慎、總理呂建邦(號子振)、地保長(里長)黃尚山、三快所長(刑警隊長)李阿固。5.43

明治二八年光緒二一年[乙未]1895{-17}

----南雅廳長同當地官紳,于昭忠祠行春祭。1.250

----四月  臺灣讓歸   帝國,五月間大嵙崁地方匪亂,匪類蜂起,我  (日本)政府派軍討伐。1.250

----守備隊二大隊駐紮於崁街上下等處,憲兵司令官駐紮於新南街,憲兵屯所開設於下街,衛戍病院開設於福仁宮。1.250

----  警察出張所開設於上街李金興內,旋又移轉於新南街。1.250

----黃源鑑生於民前六十二年,乙未日軍侵台,與江國輝組義軍抵抗失敗,江國輝被俘,源鑑喬裝漁夫逃走,民前七年鬱抑而卒,年五十五。2.35

----江健臣任學堂教師,執教四年。3.314

----八月十七日,林本源管事林克戎向總督府報稱租館共21座,在大溪者:大嵙崁莊(今和平路65~69)租館一座,民58遺構猶存,民69成民間店鋪;新洲莊租館一座、三層莊館一座、隙仔莊(今缺仔)租館一座。4.43~44

----六月十一日,日軍至台北城,大嵙崁初設安民局,後改忠義局,眾推江國輝為統領(江番後裔,字耀明,號明亮,漳州平和縣人,先世廣德公隨鄭成功來台,清武秀才)、呂建邦為副統領、李充為幫帶、簡玉和為營官;七月十二日日軍入侵三角湧;十三日晨日軍至福德坑,江國輝率大溪義軍突襲、蘇力父子率三角湧義軍自後狙擊、墾戶黃曉潭茂才自烏塗窟起義軍襲擊於分水崙,日軍只剩三名士兵逃出向龍潭山根少將求援;十六日下午日軍自印斗山炮擊街內林本源石城,派一步兵圍攻,江國輝應戰,大溪陷落,街民百餘人押至黃舉人希文大厝前刺殺,江國輝解往台北途中因體胖不能行跑,遂被刺殺。5.406.28~29

----十四日日軍增兵七百名,沿福德坑進水崙,大溪義軍分五哨,由王亮、劉唐、游通、簡玉保、黃希隆等率領迎戰,三日後日軍登龍山寺山,義軍不支,移師娘子坑口,並在尾寮布防,日軍破分水崙後燒永福里民家。6.29

----十六日,漢奸羅金來引導日軍山根少瓜由龍潭往大溪增援,江國輝、呂建邦、簡玉和、李賡颺仍據守大溪。6.29

----十六日,趙福等十餘人在日軍砲擊中身亡,江排合、江次開、杜萬得、游旺、鄭昧江、石清、童子彬、江群、江心婦、張水流、黃城、黃明石等百餘人被俘,押至下田心子處死。6.29

----十月設憲兵屯所。5.44

----六月十七日大溪屬臺北縣新竹支廳。八月大溪直屬臺北縣。5.44大溪設大嵙崁出張所。6.2

----民安局武秀才廖運藩為局長,江國輝為防衛隊長。5.44廖運藩、江次包、江國輝、呂建邦等捐資雇鄉勇組安民局,以維地方治安。6.28

----大溪街為新竹州之第二大都市,是大溪全盛時期。6.17

----六月七日軍至台北,黃運取、黃尖頭、邱南、鄭西風、劉大用、吳連智、簡老明等,聚集福仁宮以謀應變之策。6.28

明治二九年光緒二二年[丙申]1896{-16}

----臺北縣出張所以及郵便局,俱開設於新南街。1.2506.3

明治三十年光緒二三年[丁酉]1897{-15}

----三角湧辦務署大犐崁支署開設於新南街。1.250

----四月二十九日,呂鷹揚、邱光祚、黃希隆、李賡颺四人紳章受領。1.250

----呂鷹揚任辦務署參事,呂建邦任大嵙崁事務取扱。1.251

----公醫館開設於新南街。1.251

----十一月六日,臺北國語傳習所大嵙崁分教場開設於新南街。1.251

----九月三日,呂建邦任三角湧辦務屬第十三區街庄長。3.313

----呂建邦率先加入紅十字會。3.313

----五月,大溪屬臺北縣,大溪右岸,包括中庄、缺仔屬三角湧辦務署;左岸不含中庄、缺仔屬桃園辦務署。5.446.3

----十二月,大溪街始創設日語學校分教場,分甲乙兩組,甲組15~30歲,乙組8~15歲。5.51

----恢復開墾現在的復興里、湳仔溝一帶,並設置腦灶,又恢復往日景況。6.15

明治三一年光緒二四年[戊戌]1898{-14}

----十月,國語傳習所改為公學校。1.251

----日人田中正太郎在《東京人類學雜誌第一四九期》發表史前先民遺址,大溪有街上、中新、三層、頭寮、枕頭山麓等。2.36.6

----六月,大溪屬臺北縣,裁撤撫墾署,併入三角湧辦務署,置大嵙崁分署。5.446.3

明治三二年光緒二五年[己亥]1899{-13}

----一月,呂建邦紳章受領。1.2513.313

----大嵙崁保甲局開設於新南街。1.251

----冬,大嵙崁事務取扱改街庄區長。1.251

----大東開墾湳仔溝;大西整設腦灶於詩朗、五寮等處;小松組商行整設腦灶於竹頭角(復興鄉長興村)、九爪坪、加輝(奎輝)等處。1.2512.7

----重建永昌宮。2.51

----立〈福仁宮重修碑〉。3.236

----日本東京的公司有大東、大西、小松、太平等設立分公司,主要經營樟腦業。5.58

----日人相繼到大溪開設公司,加速大溪繁榮,酒館、茶樓、旅社、藝旦間及各種飲食店就有數十間,其中以日人經營的臺一樓、清涼軒、玉川樓最有名。6.19

明治三三年光緒二六年[庚子]1900{-12}

----二月八日,廖希珍、王式璋二人紳章受領。1.251

----冬,三角湧辦務署移轉於大嵙崁新南街。於上街西南建辦務署。1.251

----日人將福仁宮內醫院撤離,重加修繕。2.48

----十一月,廢三角湧辦務署,改為大嵙崁辦務署,稱之為第二課。5.446.3

明治三四年光緒二七年[辛丑]1901{-11}

----二月,大嵙崁辦務署舉行落成式。1.251

----九月之頃,于上街之東建築大嵙崁公學校。1.251

----內山一帶設隘,嚴固封鎖。1.251

----十月,大嵙崁辦務署廢止,改為(大嵙崁)支廳。1.2512.32

----福仁宮整修。2.48

----十一月,大嵙崁編入桃仔園廳管轄。大溪為272829等區。5.446.4

明治三五年光緒二八年[壬寅]1902{-10}

----一月,江次德紳章受領。1.251

----四月,大嵙崁公學校舉行落成式。1.251

----普濟堂創立,江序益倡設。3.227

明治三六年光緒二九年[癸卯]1903{-9}

----十月二十六日,桃崁輕便鐵道開通。1.2512.7

----普濟堂聖詩善文,彙集成篇,定名「濟世回春」。3.227

----大溪擁有百萬以上的大財主有五人,幾十萬的財富,不計其數。5.41

----二月,大溪至桃園的道路,勞役沿途居民整修拓寬完竣,並由大溪呂建邦,桃園簡郎三兩人發起募股組桃崁輕便鐵道會社,最初資本金一萬圓,十二月日本政府批准,敷設至粟仔園,兩三年後通車。5.54

----調整27區為21區、28區併至20.321區、設以員樹林為主的22區。6.3

明治三七年光緒三十年[甲辰]1904{-8}

----大嵙崁各處鐵道建築。1.251

----呂建邦、鍾會雲、邱玉來,乃募捐七千金大事修葺蓮座觀音寺一番。2.13

明治三八年光緒三一年[乙巳]1905{-7}

----冬,大嵙崁福仁宮祈安建醮。1.251

----草店尾街之西北建築普濟堂。1.251

----大嵙崁渡船場改為義渡。1.2513.227

----輕便鐵道發展至阿姆坪。2.8

----黃源鑑生於民前六十二年,乙未日軍侵台,與江國輝組義軍抵抗失敗,江國輝被俘,源鑑喬裝漁夫逃走,民前七年鬱抑而卒,年五十五。2.35

明治三九年光緒三二年[丙午]1906{-6}

----大嵙崁隘線前進至阿姆坪。1.251

----崁街附近道旁栽種樹木。1.251

----輕便鐵道發展至角板山、霞雲坪(合吻)2.8

----與建邦等六人,集眾鳩資,重新改建普濟堂。3.227

明治四十年光緒三三年[丁未]1907{-5}

----一月,江健臣紳章受領。3.314

----五月,隘線前進至夾板山、合吻(左肉右上勿下口)等處。1.251

----七月,大嵙崁守備隊調回。1.251

----九月,憲兵隊亦調回。1.251

----十月,蕃匪反抗,政府調集各警察隊大為討伐。1.251

----十二月,守備隊復調紮大嵙崁。1.251

----十二月,蓮座山慶成建醮。

----建普濟堂。2.50

明治四一年光緒三四年[戊申]1908{-4}

----一月,各隘線一律完成。1.251

----二月,憲兵分遣所復再駐于新南街。1.251

----三井會社開墾于水流東、湳仔溝等處。1.2512.86.15

----二月,學務委員呂鷹揚、王式璋、黃丙南、呂建邦、黃玉麟、江健臣等,亦各出資本,開墾阿姆坪,以為大嵙崁公學校基本財產。1.2512.86.15

----濟陽堂募建,建築費六九五0元。2.47

----江健臣任員樹林區長。3.314

----大溪鎮已完全開發。6.16

明治四二年宣統元年[己酉]1909{-3}

----二月,廖希珍著〈大嵙崁沿革誌〉。01.249

----建崁津公園。2.16

----江健臣被推舉為桃園農會員樹林支會長。3.314

----大溪屬桃園廳大嵙崁支廳之樹林區、大嵙崁區、三層區。6.4

明治四三年宣統二年[庚戌]1910{-2}

----募建六也堂。2.51

----募建復興宮,宮地為林本興植株式會社所有。2.53

----簡阿牛受頒紳章。3.314

明治四四年宣統三年[辛亥]1911{-1}

----二月,林本源佃人在葫蘆坑開築水圳,地方不安。3.235

----六月,立〈龍過脈碑〉。3.235

----江健臣辭區長。3.314

明治四五年大正元年民國元年[壬子]1912

----仁和宮重修。2.47

----十月,齋明寺修建。2.53

大正三年民國三年[甲寅]1914

----濟陽堂興工。3.232

大正四年民國四年[乙卯]1915

----重建香雲庵。2.47

----舊曆十一月一日,江健臣撰〈江氏濟陽堂序〉。3.232

----九月,呂建邦受命兼任三層區長。3.313

----呂建邦受頒賜共御大禮紀念章。3.314

大正五年民國五年[丙辰]1916

----開鑿桃園大圳。6.17

大正六年民國六年[丁巳]1917

----普濟堂添建拜亭。3.227

----黃石添、黃希隆、黃玉麟發起興建黃氏家廟。3.230

大正七年民國七年[戊午]1918

----已數字之區番號取銷,改以地區之名為區名。大溪三區為大嵙崁、員樹林、三層等三區6.4

大正八年民國八年[己未]1919

----江健臣創辦東瀛物產會社任社長。3.314

大正九年民國九年[庚申]1920

----二月,齋明寺修建。2.53

----十月,大嵙崁支廳改為大溪郡。大嵙崁區、三層區、員樹林區合併為大溪街。2.32令水流東等番地由大溪郡管轄。6.4

----江健臣被任命為首任區長,至民國二十六年五月三日。2.33

----1920.10~1934.11江健臣任大溪街長。5.45

----普濟堂慶成建醮。3.227

----易名為大溪。5.42大溪郡大溪街。5.44

----1920.09~1921.07岩本多助任大溪郡守。5.44

----輕便鐵道延長路縣至角板山。5.54

----日本推行示範市鎮規畫,大溪之和平、中山、中正等路納入設計。6.21

----石墩原名石碇,後訛為石墩,民國九年改為石屯。6.36

大正十年民國十年[辛酉]1921

----1921.07~1927.02小島仁三郎任大溪郡守。5.44

大正十一年民國十一年[壬戌]1922

----十月訖昭和五年十一月呂建邦任大溪街協議會員。3.314

大正十二年民國十二年[癸亥]1923

----四月二十三日,募建黃氏家廟,費三六三0元。2.52

----簡阿牛二月中旬病,二月二一日受頒敘薪六等,翌日沒。3.314

大正十三年民國十三年[甲子]1924

----黃氏家廟竣工。3.230

大正十四年民國十四年[乙丑]1925

----呂建邦、鍾會雲、邱漢文、簡水龍等,再發起募捐,整修蓮座山觀音寺。2.13

----仁和宮重建。2.47

昭和二年民國十六年[丁卯]1927

----1927.02~1928.09(土邊)岡茂七郎任大溪郡守。5.44

昭和三年民國十七年[戊辰]1928

----呂建邦受頒賜共御大禮紀念章。3.314

----1928.09~1930.01山本正一任大溪郡守。5.45

昭和四年民國十八年[己巳]1929

----二月十六日,齋明寺增建翠靈塔。2.53

昭和五年民國十九年[庚午]1930

----大正十一年十月,訖昭和五年十一月呂建邦任大溪街協議會員。3.314

----1930.01~1931.05宮野為長任大溪郡守。5.45

昭和六年民國二十年[辛未]1931

----1931.05~1932.04秋葉源之助任大溪郡守。5.45

----大溪街役場創辦日語講習所,以學校教員街庄役場職員為義務講師。5.52

昭和七年民國二一年[壬申]1932

----1932.04~1936.07鹿田憲士任大溪郡守。5.45

昭和九年民國二三年[甲戌]1934

----建大溪橋,全長二八0餘公尺,中間有兩個橋墩分立於河中心,墩頂有塔,為負載吊索之用。2.11

----十一月,退職區長。3.314

----1934.11~1936.03吉田次郎任大溪街長。5.45

昭和十一年民國二五年[丙子]1936

----1936.07~1937.08松田光治任大溪郡守。5.45

----1936.03~1940.04宮部峰二任大溪街長。5.45

昭和十二年民國二六年[丁丑]1937

----五月三日,江健臣病逝於街長任所。2.333.314

----1937.08~1939.03曾我與三郎任大溪郡守。5.45

昭和十四年民國二八年[己卯]1939

----1939.03~1941.01北島茂男任大溪郡守。5.45

昭和十五年民國二九年[庚辰]1940

----1940.04~1942.10柳本貞吉任大溪街長。5.45

----大溪鎮有五千多人。6.17

昭和十六年民國三十年[辛巳]1941

----1941.01~1941.11寺本勤任大溪郡守。5.45

----1941.11~新田定雄任大溪郡守。5.45

昭和十七年民國三一年[壬午]1942

----1942.11~山下喜助任大溪街長。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