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況簡介 建廟緣由 修建經過 關於開漳聖王 關於天上聖母

建廟源由

建廟緣由:

大溪,原為山胞盤據之處,盡是荒蕪山野。于乾隆十七年漢人始由大漢溪西北方越溪向東方開墾。初因水土不合而病,又常遭山胞、土匪擾亂,殺害等,倍感身心不安。

其處境略同於唐朝漢人進入開發漳州。故墾眾倡議乃擇定「埔頂」建立「仁和宮」供奉開漳聖王,並於乾隆四十年始建成,靈著佑護墾沸平安順利。及嘉慶初年,因溪柬墾地臨山畔水,天然水利豐吉田,農業迅速發達,加上地點適當台灣北區山地物資聚散據點,又有大漢溪充沛水流暢達新莊、福華、淡水,而可延至海洋泊渡各埠,於是遷居人口增多,其數越及溪西地區數倍。逐於嘉慶十八年,為方便居民朝聖祈願開漳聖王,建成本福仁宮並將「仁和宮」鎮殿尊︵俗稱二王公︶恭請臨駐本宮鎮殿。其後因聖恩宏惠,感化匪人從良,驅魔安宅,備設男女百首靈感蘭籤治癒俗醫難治之疑症等不勝枚舉。又因廟址地靈吉穴,自嘉慶二十年起,三層左二層仔墾戶人士「戴有章」、再過數年之月眉左「邱攀桂」赴都考試獲得功名而始,鄉人代代續出人傑至今延續不斷。

道光年間,山林產物如樟材、油腦及茶葉等開發上軌,供銷豐言田,日有數隻帆船與新莊、萬華、淡水,遠至大陸、福州、廈門等商埠來往。

道光廿四年,新莊富家「林本源公號」遷居市中心建「通議第」後,各地商賈紛紛設店經營,因此地方社會資源更為豐吉田。至光緒廿年間,各界捐款置產組設名「神明會」,其中較大者,有福仁季十八分公、中元會、媽祖會等,充盛本宮祭典。乃於咸豐十一年,配合林本源家獻地擴建宮宇,同時增祀天上聖母佑護來往船隻水上安全,並增奉二一官大帝、玄壇元帥及其他諸神,創成綜合眾信信仰中心成為宣揚文化,自治地方安寧,興辦社會公益事業,傳播政令等據點。同治十二年,由歷次醮務及申元節餘金增建後殿,專祀天上聖母、注生娘娘、池頭娘娘等女神,名為天后殿,並購買桃園、大樹林良田九分餘地為廟產。光緒十二年,巡撫劉銘傳親率拾餘營大軍進入復興前山勘撫,在大溪設立撫墾總局︵後改南雅廳︶總理全台山地撫墾事務,開山禁與漢人入山開墾、伐木製腦、燒炭等事業,並設立「蕃市局」專司山胞

與漢人交易,從此居住人口迅速增加而使地方經濟發達更繁榮。由於光緒二十年歲次甲午本宮再修完成後,香火懋播至本大溪鎮︵除南興中左等外︶全鎮區域及龍潭鄉三坑村等地,因此制定每年農曆二月十一日,提前慶典開漳聖王聖誕並編制,雜姓金漳盛、季姓金德興、江姓昌興季、林姓金福昌、簡姓福漳隆、張廖姓福仁昌、黃姓永漳安、呂姓金漳利、王游姓金問安、陳姓金漳福等十大公號輪值祝壽,除舉行傳統之三獻儒典大禮外並有比賽大闔雞充牲祝壽,而漸漸擴大至賽比神豚等活動。後因各地陸續進展繁榮,分火各設廟宇,其祝壽慶典亦隨之分離,現今僅由本鎮直隸之興和、福仁、一心、t德、月眉各里及栗仔園等地區眾信士及十大公號奉祀,並輪值舉行祭典慶祝聖誕與神豚比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