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濟堂平面位置影像介紹:供祀主神關聖帝君

03-1.JPG (61639 個位元組)  03-2.JPG (56157 個位元組)  03-3.JPG (66595 個位元組)  03-4.JPG (56742 個位元組)

03-5.JPG (32013 個位元組)  03-6.JPG (29522 個位元組)  03-7.JPG (41675 個位元組)  03-8.JPG (35476 個位元組)

主神拜桌下之金塑關聖帝君征戰功績

本堂主祀關聖帝君,威靈顯赫,垂寐合境,香火鼎盛,善及遐邇,各地香客慕名遠道紛沓
前來,每年農曆六月二十四日,為關聖帝君誕辰日,由各地組團朝拜進香之善信大德,日
達數萬,並由本鎮各社團成立二十三組隊「現已增至二十八組」,舉行繞境慶典活動,一
時鞭炮、鑼鼓聲徹雲霄,場面盛大而熱鬧!目前本堂爐下分靈頗多,遍及全國各地,信眾
無數,農曆一月十三日,為關聖帝君得道記念日,農曆正月二十、二十一日起斗,農曆十
二月初三、四日完斗敬備平安粥,供善信大德膳食,祈求平安,並依古禮虔備牲禮舉行盛
大莊重之祭典,個地善信,朝拜上香,絡繹不絕。

民國六十八年五月二十日,中華民國第六任總統蔣經國先生蒞臨本堂巡視,見本堂供奉主
神關聖帝君,欣悅之情,溢於言表,隨即慨允致贈其由大陸帶來珍供甚久之關公青銅全身
坐姿雕像一尊。謹擇於同年農曆六月二十三日特派總統府國策顧問魏景蒙先生專程護送親
拱至本堂,備承恩澤,光耀永遠,鎮民列隊恭迎、萬人頂禮、盛況空前,本堂謹以三獻古
禮迎奉開光祀正殿。此為大溪鎮增添一份無上的殊榮,傳送各地。

以上文字內容取自於普濟堂簡介DM

 

關聖帝君,便是三國時代蜀漢的大將關羽,字云長,美須髯,武勇絕倫,與劉備、張飛結義于桃園,即所謂桃園三結義。平定西蜀,督師荊州,曾經大破曹軍,他的忠義大節,永垂青史。 
關羽生于公元一六二年,中國河東解良州常平村寶地里人,死于公元二一九年,年五十八歲。河東是黃河以東地方,舊設河東道,解良州在今山西省。儒教稱呼「關聖帝君」為「山西夫子」,就是「以地名人」的。
「關聖帝君」年輕時因為激于義憤,殺死一個倚勢凌人的惡霸,逃離故鄉奔走江湖,到了琢郡,和劉備、張飛二人,意氣投合,在張飛庄后的桃園結義,誓約「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三人序歲,劉備為兄,關羽居中,張飛為弟。因為劉備居長,而且是漢室的后裔,關張二人就扶他為主。
仁義禮智信五德兼備后人稱譽關羽一生行事五德兼備:「千里尋兄曰仁,華容釋曹曰義,秉燭達旦曰禮,水俺七軍曰智,單刀赴會曰信」。因此,后世學者亦有評價關公就:「歷稽載籍,名將如云,而絕倫超群者,莫如云長。」
「關聖帝君」允文允武,亦忠亦義,所以自宋而后,歷代帝王,都把他看做武人的典范,愈加封贈。蜀漢封「壯纓侯」,宋徽宗初封「忠惠公」,高宗加封「壯繆武安王」。宣和五年加封「義勇」,南宋高宗加封「壯繆義勇王」,孝宗封為「英濟王」。元文宗,加封「顯靈威勇武安英濟王」。明世宗封「義勇武安王」,至明萬歷神宗晉封為帝,稱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震天尊關聖帝君」。直到清
代,也封贈有加,封為「忠義神武關聖大帝」,雍正元年,加封「靈佑」,康熙時封「伏魔大帝」。乾隆五十三年,加封「忠義神武靈佑關聖大帝」。道光八年,加封「威顯」二字,咸丰年間,再加封「精誠」二字,旋又加「綏靖」二字,亞御書「萬世人極」匾額,同治加封「翊贊」二字,光緒加封「宣德」二字。并勒全國府縣建廟,春秋虔誠致祭。

儒釋道三教神靈
關聖帝君,即民間俗稱的「關公」、「關帝爺」,原為儒家所敬仰,逐漸成為民間信仰,軍人奉為武神,商人敬為財神,而儒家尊之為聖,佛教崇為護法,道教稱為協天大帝,主察人間善惡。

中國民間宗教自漢以來,漸漸融合儒、釋、道三教而為一的民間信仰。然而民間所信仰的神明,大多數可分出其所屬的系統,如媽祖屬于道教,孔子屬于儒教,觀音屬于佛教,神明的界限相當清楚。但是,關聖帝君卻是儒釋道三教共同的神靈。

儒教尊關公為五文昌之一,尊他為「文衛聖帝」,或稱「山西夫子」,或尊他為亞聖或亞賢說:「山東一人作春秋,山西一人看春秋」。

道教則奉關公為玉皇大帝的近侍,尊他為「翊漢天尊」,「協天大帝」或「武安尊王」。甚至又傳說關公已升任玉皇大帝。

佛教也以其忠義足可護法,并傳說他曾顯聖玉泉山,皈依佛門,因此,尊他為「藍天古佛」、「互法伽藍」

由上可知,關聖帝君在儒釋道三教之中,有其重要的地位,有此成就的神明,在中國民間信仰中并不太多。

台灣自古以來,最崇敬「關聖帝君」,甚至超越了儒、道、佛三教的界限。所以他的別稱也特別多。如佛教稱關聖帝君為「護法爺」、「伽藍神」、「藍天古佛」等﹔道教稱之為「崇富真君」、「協天大帝」、「三界伏魔大帝」、「翊漢天尊」、「武安尊王」、「恩主公」等﹔儒家以史載,「山東一人作春秋,山西一人讀春秋」,而稱之為「山西夫子」,又儒教中,奉祀關聖帝君為文神者,稱為「文衡帝君」,列入工文昌之一,故有人又稱之為「關夫子」。

台灣有許多廟宇,所奉祀的主神為「恩市公」,香火鼎盛,信徒如云,摩肩接踵,絡繹不絕。所謂「恩主」,為鑾堂的特殊用語,是「救世主」的意思。因為主持鑾堂的人,相信所奉的神明能夠拯救世人而稱為「恩主」,一般信徒「人云亦云」,也稱之為「恩主」而已。

在台灣被祀為「恩主」者,并不是僅指一神而已。如稱呼「孚佑帝君」為「呂恩主」,也有稱呼八仙之一的李鐵拐為「李恩主] ﹔關聖帝君、孚佑帝君和司令真君三者合稱為「三聖恩主],也有把前面三神和「孔明先師」合稱為「四聖恩主」。台灣許多廟宇所奉祀的「恩主公」,其實就是「關聖帝君」。

赤膽忠義心
台灣自從鄭成功時代起,便開始有人奉祀「關聖帝君」。現今在台南的關帝廟,就是當時延平郡王鄭成功所建造的。在《台灣府志》載有:「關公廟」在鎮北坊,鄭氏時建,明寧靖王題額曰古今一人。從此台灣各地便相繼有了關聖帝君的廟宇。由于台灣為海外蠻荒之地,當時官民皆要籍關公的威武以鎮蠻域。

從此台灣各地便相繼的有了「關聖帝君」的廟宇。明清以來,台灣為「關聖帝君」陸續興建的廟宇,約有一百四十余所,民間對于「關聖帝君」的信仰由此可見一斑。

《台灣省通志》中記載,台灣地區奉祀關聖帝君,開始于延平郡王鄭成功,尤其對她的忠義千秋多所褒揚,這與鄭氏當時為反清復明救國救民的心懷,別具鼓勵和啟發之意。

到了清代,由于政府的鼓勵,關聖帝君的廟宇,逐漸增建,而向南北各地擴展,廳縣的所在地,概由地方官捐奉新建。清代的台灣祠廟,被編入祠典的,有孔子廟和關帝廟。孔子廟稱為「文廟」,關帝廟稱為「武廟」,把二者看成文、武最高的典型,每年例祭,尤稱隆重。

《台灣省通志》中有一段說:「國人祀關公為武廟,以與文廟并稱,濫殤自唐代,歷宋、元、明、清而不衰:…台民對關公之信仰,寬以關公忠義之氣,蘊之于人心,擴而充之,以啟發其民族意識,而激動其忠愛國家之精神,蓋有足多者。」
清代所以崇祀「關聖帝君」,有其特別理由,其一是官方的鼓勵。因為康熙二十一年,康熙皇帝任用水師提督施琅,越海克服台灣,把台灣收入版圖后,台灣的住民仍打著[反清復明]的旗幟,不斷聚眾來反搞清室。以當時的台灣官吏,為謀台灣住民忠于清室,以加強控制台灣的統制,就熱心推獎「關聖帝君」的「赤膽忠心」,編造種種的神話,來鼓勵台灣的住民崇奉「關聖帝君」。

結義兄弟情另一個原因是民間的信仰。「關聖帝君」和劉、張二人桃園結義,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求同年同月同日而死,貴賤相忘,貧富相恤,優樂相共,存亡相顧,這種作風,大大的感動后人,于是結拜之風,相沿成習,遂變成一大風氣。這種風氣在清代的台灣尤甚。因為當時遷來台灣的福建廣東移民,多是單身漢,而為開墾荒土,對抗異族出草豪強侵略,都需要互相團結,所以到處都有異姓的人,稱兄道弟。可見「關聖帝君」在清代社會影呼如何重大。

關聖帝君誕辰,各地不一,有的以正月十三日,有的五月十三日,有的六月二十四日,還有其他的日子,官方自明朝開始定每年農歷五月十三日祭祀關聖帝君誕辰,民間虔誠膜拜。

香火鼎盛。因此,台南地區的關帝廟,也多以此日來祭祀。現在台灣地區有一百四十余座以關聖帝君為主神的廟宇,宜蘭最多,還有很多配祀關聖帝君者,目前關帝廟中香火最盛的可能是台北市「行天宮」,俗稱「恩主公廟」。除了行天宮外,應推宜蘭礁溪鄉的協天廟了。

關公在民間信仰中信徒極多,主要是關公在民間有多種職能。

商界守護神
傳說,關公年輕的時候,在家鄉從商,以販賣布匹為業。生前最擅長算數記帳,曾設簿記法,并發明日清簿。關公所用的青龍偃月刀,十分鋒「利」,與生意上求「利」同音,求之獲「利」。一般合伙做生意,以義相結的商人,因欽慕關公的信義,尊奉為守護神以期信義之道。因此民間視關公為商業界的守護神。

醫藥神
民間相信,人們所以生病或遭不幸,多起因于鬼怪魔神作祟所致。關公尊嵩伏魔大帝,民間多前往祈求關公驅魔治病。因此,在關帝廟常設有藥簽,關公又成為醫藥之神。

戰神
關公是曠世大將,其勇武為世所稀有,因此,歷代尊為武聖祭祀,民間亦為尚武之人的保護神。關公亦為戰神,為軍人的保護神。民間役男前往軍中服役時,亦多前往關帝廟求香火或靈符以護身。

英雄死后成為神,受到人們的敬拜,是中國民間宗教的特色。但是,古今多少英雄,能像關公一樣流傳民同,世世代代為萬民所祭祀,歷久不衰且有不斷擴展的趨勢者,并不多見。這是因為關公在民眾的心目中是一位最受崇敬與信賴的英雄神。 

以上文字內容轉載於宗教之根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