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大溪古道

 

大溪地形相當多元,有河川地形、河階地形、台地地形、丘陵地形、山谷地形等等狀況,要開發這樣的地區並不容易,一個地方開發之前必須要有道路,在早期的大溪先到的卻是水路,因為有大嵙崁溪(大漢溪),漢人藉由水利之便到達內陸之後設置道路才逐漸開墾,而當時的道路就是如今的『大溪古道』,當時漢人隨著目的需求設置了各式各樣的古道通行於山林、街市、碼頭、村庄之間,雖然如今現代道路早已取代其功能,但是仍有許多古道相當熱門,大溪古道確有相當特別之處。

 

大溪古道多而美,典故極多,例如「大芁芎古道、打鐵寮古道、總督府古道」是早期大嵙崁地區往山區開墾伐樟道路,例如「尾寮崎古道」盡頭就是公墓墳場,早期大溪人出殯發喪必走的人生最後一程,例如「齋明寺古道」是兩百年來大溪人朝山拜觀音的山路,例如「蟠龍崎古道」是大溪人爬上桃園台地發展事業的捷徑,例如「御成古道」是竹東、南桃園地區貨物運來大嵙崁港商船交易的重要通道,例如「草店尾碼頭古道」是大嵙崁溪、老城區碼頭,例如「月眉古道」是大溪老城區與大嵙崁碼頭、月眉農業區主要通道,各式各樣的古道遍佈於大嵙崁各地,對於早期只能以人力搬運移動的交通生活有著極大的貢獻。

 

◎民間小典故:「打鐵寮古道」舊稱是「東興古道」,據說早期清國劉銘傳率兵討伐山區泰雅族就是循著這條古道進入山區,直到山林加速開採樟腦之後,大嵙崁地區採樟工人也是經由古道往返於山區,採樟工人入山之前必須背負一綑草蓆和一把採樟鉋刀,那一綑草蓆並不是要帶到山區樟腦寮睡覺用的,而是因為山區常有瘴癘之氣危害人命、而且伐樟危險,再加上山區泰雅族驍勇善戰,還有出草獵人頭的傳統習俗,採樟工人性命可謂「朝不保夕」,所以那一綑草蓆是預備若有一天不幸遇難喪生,草蓆包著大體運下山來在老城區茄冬樹下可以憑草蓆認屍(因為也許無頭顱了),所以早期大溪採樟名言『一斤樟腦一斤血』非常的寫實。

 

大溪老城的故事

01大嵙崁水運

02大嵙崁碼頭

03大溪古道

04輕便台車

05大溪老街

06騎樓文化

07后尾迷宮巷

08草店尾文化

09民生日清簿

10大溪普濟堂

11大溪福仁宮

12殺豬公

13林本源大城

14飛橋臥波

15大溪公會堂

16大溪神社

17老街木器

18大溪豆干

19歷史競技場

20大溪大陀螺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