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大溪老街

 

在日治時期的日本殖民政府在大溪老城區推動「市區改正」計劃之初確實要經過相當大的磨合期,因為大溪老城區主要道路必須拓寬,當時門前兩公尺寬的道路拓寬成七公尺加上三公尺騎樓就等於家家戶戶門前住宅必須拆毀店鋪與客廳,而且鋪面外觀必須改建為仿巴洛克式的洗石子牌樓,不但製作曠日廢時,而且當時每一家立面牌樓造價約可蓋一棟房子,所以當時大溪老城區宛如一片戰場廢墟,然後又迅速成為一座美輪美奐的華麗城區。

 

老城區自清末、日治時期至今其商業行為熱絡,主要以木器神桌家具,地方食品產業為主,街道於1918年配合日本政府按「市區改正」計劃拓寬道路並且整建街屋牌樓立面,由於和平路自古以來屬於商業區域為主,所以街屋外貌證件自然朝向華麗走向,漢文化圖騰加上歐洲各朝代國度建築特色裝飾的街屋外貌稱為「大溪式建築」十分得體,因為如此大規模有特色的聚落建築體在亞洲絕無僅有。

◎民間小典故:「社區總體營造」發現「大溪之寶」,其實在二十年前的大溪老街並不是人見人愛的,當時大溪老街傳統木器產業興盛,家家戶戶忙於工作生產,對於店面招牌非常肯投資,於是各式各樣的壓克力招牌、鐵皮招牌琳瑯滿目,幾乎完全遮住了整條街原有的歷史建物外貌,後來華梵大學曾梓峰教授帶領研究團隊進駐推動「社區總體營造」概念,加上當時大溪鎮公所致力文化推廣協助,使老街居民開始回頭認識大溪老城區的歷史建築、重新面對在地文化,開啟了大溪老城區成為一座『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的契機,二十年的時間並不是一路順遂的,篳路藍縷,大溪人亦步亦趨的挺進至今,得來不易。

 

大溪老城的故事

01大嵙崁水運

02大嵙崁碼頭

03大溪古道

04輕便台車

05大溪老街

06騎樓文化

07后尾迷宮巷

08草店尾文化

09民生日清簿

10大溪普濟堂

11大溪福仁宮

12殺豬公

13林本源大城

14飛橋臥波

15大溪公會堂

16大溪神社

17老街木器

18大溪豆干

19歷史競技場

20大溪大陀螺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