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輕便台車

 

大溪在日治時期最重要的交通工具是俗稱『輕便鐵』的台車,其實就是礦坑開採的礦車改造而成的,早期桃園地區第一家交通運輸業就是大溪人發起的『桃園輕便鐵道公司』,鐵道鋪設營運路線從東邊山區的水流東(今復興區)到西邊濱海的大坵園(今大園) ,貫穿了桃園台地與大漢溪,因此對於山林產業開發和地方發展有極大的貢獻,同時也造就許多就業機會,活化大溪經濟功不可沒。

輕便台車於大溪老城區與山區原住民是非常重要的,根據做過輕便車伕的老人家講述,輕便台車早上在大溪老城區載滿米、油、鹽等各種生活必需品推上山區之後能夠以貨易物換得區多山產毛皮,對於大溪山區生活改善非常重要。
輕便台車其實就是礦坑的礦車改裝的載人運輸工具,利用輕型軌道與靈活的小礦車穿梭於地形落差頻繁的丘陵山區十分便捷,在日治時期人們將輕便台車的功能發揮到淋漓盡致,動力方式除了人力推車之外,還有用風帆、用竹竿撐行、用牛拖拉等等,載運著軍隊、平民、貴族、林木、貨物,而且還有官方郵政包裹。

 

桃崁輕便鐵道會社1903-1911

桃園輕便鐵道公司1912-1920

桃園軌道株式會社1920-1943

桃園交通株式會社1943-1945

〈大溪與角板山輕便鐵軌道軌距寬1呎7吋半、約49.5公分 〉

◎民間小典故:在物力維艱的年代,輕便鐵道只有一條路線提供輕便車輛南來北往,當遇到兩輛行進面對面的時候必須由一方人員下車,把輕便台車搬下軌道以禮讓對方前進,然後再把自己的輕便台車班上軌道繼續行駛,車伕不但要推車、搬車的工作是相當辛苦的,但是服務品質也因乘客車資有所差異,例如最辛苦的上坡推車,如果乘客加給小費,車伕會盡力推車上坡又快又順,不然就照常一步一步地慢慢推,坐起來不舒服也延誤了時間,所以地方耆老都笑稱『一分錢出一分錢的力、兩分錢有兩分錢的力』。

 

大溪老城的故事

01大嵙崁水運

02大嵙崁碼頭

03大溪古道

04輕便台車

05大溪老街

06騎樓文化

07后尾迷宮巷

08草店尾文化

09民生日清簿

10大溪普濟堂

11大溪福仁宮

12殺豬公

13林本源大城

14飛橋臥波

15大溪公會堂

16大溪神社

17老街木器

18大溪豆干

19歷史競技場

20大溪大陀螺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