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大溪大陀螺

 

大溪陀螺文化可追朔至西元1843年,其實陀螺童玩文化在台灣根深蒂固,人人笑稱『台灣頭打到台灣尾』的不是打架,而是台灣人都會打陀螺,自古以來大溪傳統木器業發達,木材取得容易加上大溪老街建築店鋪前都是以可以遮蔽雨的騎樓,是最佳的遊戲空間,所以陀螺童玩自然發展順利。

 

不過『大溪大陀螺』卻是近代發生的文化產業,這是在50年代期間居住在大溪和平老街有一位打石匠簡武雄師傅所發起的,簡師傅從小和大溪一般小孩子一樣都喜愛玩陀螺,但是成年之後嫌陀螺太小了,於是他用大木頭做成椎狀的陀螺,可是沒有金屬可以做陀螺的釘子讓他無法完成,後來他在打石工作的時候發現右手舉大鐵鎚、左手握著圓柱鑿刀,想到這大鑿刀就是大陀螺的陀螺心啊!於是製作成大陀螺,並且招集老街民眾一起來廟埕玩大陀螺,因此開啟了大溪大陀螺的歷史。

◎民間小典故:早期大溪地區在還沒有「尪仔標紙牌、黑白電視、史艷文布袋戲」之前的年代,老街騎樓下的兒童最喜歡「盯干樂」,玩法是先猜拳,輸的人要先打轉陀螺,然後由猜拳贏的人打下陀螺,目的是要能將別人的陀螺釘破獲釘壞,最好能劈成兩半,尤其在陀螺出手之前還會疾速的念一句口訣:『樟嶢號,瓊嶢走,芭仔柴釘死狗!』,念更快的還有『芭樂柴釘死狗. 苦苓木掐另斗!』

 

大溪老城的故事

01大嵙崁水運

02大嵙崁碼頭

03大溪古道

04輕便台車

05大溪老街

06騎樓文化

07后尾迷宮巷

08草店尾文化

09民生日清簿

10大溪普濟堂

11大溪福仁宮

12殺豬公

13林本源大城

14飛橋臥波

15大溪公會堂

16大溪神社

17老街木器

18大溪豆干

19歷史競技場

20大溪大陀螺

 

回首頁